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等離子體所)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致力于探索開發人類無限而清潔的新能源——核聚變能。四十余年來,核聚變大科學團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進行聚變工程技術攻關和深入物理實驗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促使我國穩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走在國際前列,為人類核聚變研究做出重大貢獻。等離子體所是中國熱核聚變研究的重要基地,世界實驗室聚變研究中心,先后建成并運行常規磁體托卡馬克HT-6B、HT-6M,我國第一個圓截面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HT-7,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等四代托卡馬克裝置,并在物理實驗中獲得了一系列國際先進或獨具特色的成果,先后獲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4項國家科學技術國際合作獎,以及多個國家級重要獎項。此外,全面參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正在建設國家“十三五”大科學工程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開展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設計和預研。等離子體所與歐、美、俄、日、澳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穩定合作交流關系,成立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作為ITER中國工作組的重要單位之一,承擔了ITER中國的導體、校正場線圈、超導饋線、電源、診斷等采購包任務和總裝任務。等離子體所承擔的ITER任務以優異的性能指標通過國際評估,產品質量100%滿足ITER要求,進度在七方參與國家中居前列,創造多項第一。等離子體所在承擔國家大科學工程項目和參加ITER計劃過程中,實現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自主發展關鍵聚變工程技術,在工業界得到推廣應用并促進國內高新技術企業的蓬勃發展,還向歐美西方發達國家出口我國聚變工程技術。依托超導、磁體、低溫、電源、等離子體應用及衍生高技術等領域,加快推動聚變技術產業化,大科學工程沿途下蛋成效顯著,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等離子體所現有14個研究室、2個中心、1個專項辦公室、1個綜合管理部門和多個高技術公司。在職職工700余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逾80%。現有3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多人入選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等人才專項或擔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等離子體所現有1個博士后流動站,4個博士點包括等離子體物理和核能科學與工程2個特色專業,11個碩士點包括等離子體物理、核能科學與工程、電工理論與新技術、低溫與制冷工程、核技術及應用5個特色專業。已培養研究生逾千人,在學研究生500余人。等離子體所編輯出版的國內等離子體專業唯一的英文學術期刊《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已被EI、SCI、SA等國際重要數據庫收錄,影響因子不斷攀升。等離子體所崇尚“甘于奉獻、團結協作、銳意進取、爭創一流”的大科學文化,形成了開放、公平、民主的科研氛圍及寬松和諧的科研環境,全所師生員工正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為研究所創新跨越式發展而不懈奮斗。